(中南大学二届三次教代会、工代会校长工作报告)
各位代表,同志们:
现在,我受校党委和行政的委托,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
一、2008年的工作回顾
2008年是学校稳定发展、持续繁荣的一年。这一年里,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贺国强来校视察,充分肯定了我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促进国民经济建设所做出的重大贡献。教育部、国防科工委、湖南省人民政府重点共建中南大学,加快了我校的建设和发展。总体上来说,2008年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
1、全面推进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学校坚持“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树立“把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的办学思想,全面实施以“大类招生、大类培养、学分制和选课制、出口多方向”为核心的本科人才培养新模式。新华社内参《国内动态清样》专题刊发了“中南大学大学生录取和培养新模式调查”报告。
2、“质量工程”建设取得新成果:新增国家精品课程9门,累计获得34门,总数排名全国高校第7位;新增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累计5个,总数排名全国高校第8位;获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3个,累计5个,成为创新实验区最多的高校之一;获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建设项目1个,累计4个,在全国高校排名第9位;获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在全国高校排名第7位;获全国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60项,累计130项,项目数和国家投入经费均名列前茅;5个专业成为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质量工程”国家拨款经费数超过国家总经费的1%,居全国高校前列。顺利完成建筑学专业评估和交通运输专业认证试点考察工作;获批医学专业创新项目2个,是全国高校唯一获2个项目的学校。
3、成功举办教育部“首届大学生创新论坛”。教育部、中科院、工程院、科技部和湖南省等17个省、直辖市教育厅相关部门领导以及进入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120所高校的450多名师生代表参加论坛,引起较大社会反响。
4、积极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出台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12个配套文件,开发建立了培养机制改革网络管理平台;开展了研究生培养过程质量自评和专家督导工作;深入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获省级项目37项;4个湖南省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正式挂牌。与此同时,成人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网络教育等进一步规范,并得到稳步发展。
5、生源质量连年提高。在14个省建立了103个“优秀生源基地”;扩大本科综合评价录取规模从去年的150名增加至500名,报名人数达到2005名,实际录取综合评价考生474名;圆满完成8135名本科生(含200名高职生)、966名博士生、3630名硕士研究生、870名非全日制研究生的招生录取工作。
6、学生参加各类竞赛成绩优异。先后有10个团队在国际大赛中获奖,有20多个团队在全国性大学生科技、文化、体育等竞赛活动中获奖。其中,在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中,获金奖1项、银奖2项和团体总分并列第三名,并获优秀组织奖,是我校参加“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以来的最好成绩。
(二)“211工程”与“985工程”建设成效明显
1、“211工程”建设显著提升了学校地位和影响。全面启动“211工程”三期建设工作,获得中央专项资金规划数1.29亿元,经费居教育部直属高校第9位,是“十五”经费的1.52倍,增幅达51.76%,增幅居全国“211”高校前列。国家发改委、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召开的“211工程”建设新闻发布会上,重点介绍了我校标志性成果和特色优势学科群建设成效,在全国高校中唯此一家。
2、“985工程”建设提升了学校整体创新能力。“985工程”二期共获得中央专项资金3.8亿元,其中追加1.8亿元,增幅为全国“985”高校之首。仅2008年就获得1.6亿元。在中组部、教育部举办的中管高校主要领导干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专题研讨班上,我校作了“985工程”建设情况专题发言;在教育部召开的“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座谈会上,我校被特邀提供平台建设典型材料,并作大会首场报告。同时,组织开展了“985工程”三期的预研究工作。
3、进一步完善了国家级-省级-校级三级重点学科建设体系,对省级重点学科进行了年度检查,组织遴选了“十一五”校级重点学科,并对省、校两级重点学科予以经费配套(校级是首次配套),加强了相关建设;新增3个“十一五”国防特色学科专业,其中“材料学”为教育部直属高校中唯一的国防特色主干学科,获得投资控制额度700万元,使我校军工、新材料研发特色更加鲜明。
4、出色完成全国第二轮第二批一级学科评估工作,我校申报的9个学科顺利地进入国家评估阶段。
(三)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增强
1、科技活动经费继续保持稳步增长。2008年突破10亿元,比去年增长26.5%,其中进校经费5.3 亿元,比上年增长43%。
2、在国家重大、重点项目上取得可喜成绩。其中经费超过1000万元的项目7项,超过100万元的项目24项。在已启动的16个国家中长期规划重大专项中,我校承担了“大飞机工程”等9个专项中的重要任务。由钟掘院士牵头的国家产业跃升计划项目--“高性能铝材工程化研究与创新能力建设”项目总经费8亿元,其中国拨经费1.87亿元。该项目将突破我国高性能铝材工程化的瓶颈,形成完整的创新链,对实现我国高性能铝材自主创新和自主保障具有重要意义。与中国铝业公司联合承担的“863”计划重点项目--“基于惰性电极的铝电解新工艺”项目总经费9184万元,其中国拨经费4184万元,将为电解铝工业二氧化碳的零排放做出重要贡献。
3、新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91项,资助金额达6282万元,项目数和经费数均创历史新高。其中面上项目110项,比去年增长18%,资助经费3522万元,在全国排第15位;新增青年基金63项,资助经费1249万元,在全国排第10位;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1项。
4、国防军工科研比较优势进一步明显。在未启动年度军品配套项目的情况下,仍获得国家军工项目13项,其它26项,项目总经费1.22亿元。基于我校在“大飞机用铝材”12个专题的可行性论证工作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国家优先启动了3个牌号铝材工程化研究项目,中国商飞公司还委托我校做另外2个牌号重要铝合金的测试和评估工作。
5、科技奖励又传捷报。有7个项目获得国家科技奖励,国家科技奖首次实现有色金属、医学和铁道交通三个大学科群的全面开花,特别是医学领域有3个项目同时获奖。获省部奖63项,其中“C/C复合材料航空刹车副国家重点工业性实验项目”获得“国家高技术产业化十年成就奖”。
6、科技论文排名前移。发表论文总数居全国高校第6位,SCIE收录论文排名17位、EI排名14位、ISTP排名27位,排名均比去年前移,其中有2篇论文被评为2007年度最有影响力的论文。
7、专利申请和高技术成果转化取得良好成绩。专利申请量达414项,比去年增加122项,增幅达41%;获专利授权114项,比去年增加62%。新注册成立学科性公司10家,学科性公司销售收入突破80亿元,创学校历史新高。
8、科技平台建设成效显著。新增国家和省部级研究基地9个,获国家拨款6020万元。其中“难冶有色金属资源高效利用国家工程实验室”获得国家批准,获建设投资1500万元,是在我校组建的第二个国家工程实验室,目前全国高校中只有2所大学拥有2个国家工程实验室。在国家对已验收的80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进行首次评价中,粉末冶金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以全国总分第一名、也是唯一以90分的成绩获得“优秀”,并获创新能力建设资金1400万元;在国家对20个材料领域的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中,粉末冶金国家重点实验室连续第三次被评为“优秀”。
9、产学研合作形成特色与品牌,迈开国际化步伐。全年签订和论证横向科研项目合同406项,金额达2.8亿元。与金川有色公司、中国铝业、湖南有色控股、中国有色矿业集团联合平台建设迈入快速建设阶段;三一集团投资3000万元建设的中南大学三一研究院大楼正式奠基建设。国际产学研合作稳步推进,与美国林科公司合作组建林博工程技术中心,联手打造中国最大、亚洲第一、世界一流的摩擦材料及制动系统检测认证中心;与全球最大的非盈利独立研发机构、美国巴特尔研究院签订合作框架协议,美方提供2000万美元设立中南大学360IP基金,为我校创新知识和技术提供许可转让、产业化管理及直接投资等服务;与中电长城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签署共建中南大学长城生物医学工程联合实验室合作协议,将投资3000万元联手打造新型医疗卫生服务平台。
10、人文社科科研取得系列突破。全年立项达243项,进校经费突破1500万元。首次获得教育部重大招标课题2个,实现了湖南省该课题立项零的突破;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1项,创造了我校单年立项新纪录,其中“新闻学”和“体育学”实现零的突破;获“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资助1个,是我省这次在法律经济管理文学艺术领域唯一获得资助的项目;由我校主持完成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果首次被编入中宣部全国社科规划办的《成果要报》。全年CSSCI检索论文491篇,比上年增长34%。
(四)队伍建设水平不断提升,管理改革稳步推进
1、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取得良好成绩。完成了国家首次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计划的申报与答辩工作(教育部有76人答辩,我校4人参加,全部通过答辩并报中组部),其中,从国家重点学科引进平台申报的4名候选人在人民大会堂受到了中央政治局委员、中组部部长李源潮的接见;推荐上报教育部2008年度长江学者人选8人,已进入评审阶段;完成了2008年“芙蓉学者计划”特聘教授评估、考核工作,我校9名芙蓉学者全部合格,其中有2人获得优秀;在刚刚评出的“2008年湖南十大教育新闻人物”中,我校钟掘院士、何清华教授、陈杰人博士入选其中;新增升华学者特聘教授13人,其中海外留学回国人员8人;优化教师队伍学缘、学历结构,全年引进的93名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中,来自985工程”大学及中科院系统的占80%,在职培养博士94人,专任教师博士比达到42%。选拔105位教师公派出国留学,其中28人获得全额资助,学校获湖南省公派出国留学工作先进单位。
2、积极稳妥地推进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完善和深化人事代理制度,扩大了代理人员范围;逐步推行人才派遣制度,建立了更加灵活的用人机制;修改、完善了高级职务申报条件,提高了晋升标准;按照教育部部署,认真做好学校绩效工资改革的前期准备工作,为后期改革奠定了基础。在国家绩效工资改革措施出台前,出台了调整在职人员岗位津贴和退休人员生活补贴标准的政策,改善了教职工的生活待遇。认真贯彻《劳动合同法》及其《实施条例》,建立完善了编制外人员人事信息库,编制外用工管理工作进一步规范。
(五)对外交流与合作更加活跃
全年共接待国外、海外人士1412人次,其中来校访问、讲学、合作研究的长、短期专家720人次;成功举办和承办国际性学术会议13个,有诺贝尔奖获得者、国外两院院士等一批国际著名学者参加;“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更加科学规范,与国(境)外11所知名大学签署了合作协议,共有158名在校优秀学生赴国外一流大学留学、联合培养或交换学习,其中85名为国家公派研究生,初步打通了我校与国际高水平大学联合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通道;4个“111”国际合作与交流基地建设成效显著,产生了一批国内外有影响的合作成果,其中,高性能铝材的重大技术国际合作成果被外专局选为“十五”重大成果;留学生招生规模扩大,全年招收各类留学生230名,在校留学生人数达到512人,留学生国别达50个以上。
(六)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持续提升
1、三所医院全年门诊283万人次,出院病人15.3万人次,手术8万台,总收入超过40亿。承担的科研项目数与经费数以及被SCIE等收录的论文数均居全国医疗机构前列,全年共获科研经费6000万元,承担国家级项目20余项,其中卫生部临床学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标数均创历史最高;开展诊疗新技术156项,获国家级科研成果奖3项,中华医学奖1项;获CMB资助项目5个,资助经费达113万美元,获项目数和经费数居全国高校前列;由世行投资的24小时医学教育频道中南地区总站落户湘雅并开通运行,为提高医务人员业务水平和大众健康水平做出了贡献。湘雅医院冠心病、先心病、心律失常介入诊疗三项全部荣获卫生部首批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培训基地资格,是全国15家获此资格的医院之一。湘雅二医院在全国年度国内论文和SCI论文数量双排名中均居11位,为湖南省医疗机构最好名次,并作为全国医疗机构唯一代表、3家发言单位之一在2007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发布会上作经验介绍。湘雅三医院跻身全球6大异种胰岛移植中心,由其承办的全球异种移植临床研究规范国际研讨会,是世界卫生组织在我国首次举办的该类型会议,产生的《长沙宣言》将对全世界所有WHO成员国具有指导意义,由王维团队起草的《中国异种移植临床研究规范(草案)》被列为国际异种移植临床研究规范的重要蓝本。
2、在支援抗震救灾工作中,三所附属医院共派出医疗队25批113人赴灾区支援,出色完成了各项任务,温家宝总理两次到湘雅二医院的医疗点进行慰问;共捐赠药品器械190余万元,收治灾区病人147人,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湘雅医院、湘雅二医院“抗震救灾重建家园‘工人先锋号’”,李康华主任获得全国抗震救灾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抗震救灾医疗卫生先进个人、中国医师奖;湘雅二医院获全国医院文化建设先进集体;湘雅三医院被中华医学会授予抗震救灾荣誉奖,并荣获全国卫生系统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集体、全国城市医院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院团委被团中央授予“中国志愿者工作组织奖”。
(七)办学条件不断改善
1、新校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完成了9万多平方米建筑的施工图设计,7万多平方米建筑的方案设计;体育场投入使用,中南“鸟巢”迎接万名新生;图书馆、教学楼、实验楼主体封顶,并完成了大半室内安装和装饰任务;机电楼、外语网络楼主体封顶,艺术楼建至地上一层,场地平整和基础设施基本到位;全年共完成形象进度约6亿元,完成计划投资4.5亿,超过年初计划5000万元。省重点工程项目考评专家组高度评价:中南大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新校区建设,做事规范、规矩,新校区的各项工作成绩突出、成效显著。学校被评为省重点工程项目管理先进集体。
2、全年学校事业总收入超过20亿元,比去年增长28%,是2000年并校时总收入的3倍以上,提前2年实现学校“十一五”事业发展规划中提出的“2010年学校总收入达到18亿元”的目标。其中国家财政拨款13.5亿元(含纵向科研经费),比上年增长50%;创收超过1.9亿元;累计发放国家助学贷款1.4亿元,其规模处于全国高校领先水平;校级奖励金年颁奖总额达400万元。
3、全年共完成审计项目296项(不含三所附属医院),审计总金额9.7 亿元,查出并纠正违纪违规金额2102万元,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学校被授予“全国内部审计工作先进单位”,教育部直属高校中只有我校和北大获此殊荣。
4、完成各类仪器设备投资2.4亿元,比上年增长86%,投资规模增长比例达到近年最高,其中购置10万元以上的大型仪器设备共193台(套),价值1.5亿元,占全部设备的61%,比上年增长1.7倍,创学校历史最高;建立和推行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机制,设立并安排共享基金80万元,有46个项目获得基金资助,资助金额达42万元。
5、强化产业规范化管理,积极稳妥地推进粉冶工程中心等企业的改制转股工作,为博云新材上市做了大量前期工作;在教育部召开的2008'中国高校校办产业协会年会暨高等学校科技产业化工作交流研讨会上,我校作为9所高校之一作了经验发言。
6、完成203项、3444万元的修缮项目,较大地改善了教学、科研、医疗条件和师生的生活、工作环境。其中,投资500多万元,为老同志办好事、办实事,解决了校本部西苑职工买早餐问题,并对湘雅老干活动中心乒乓球室和铁道老干活动中心门球场进行了维修;投资1000多万元,对铁道图书馆、体育馆,校本部集贤楼、湘雅小礼堂、南校区运动场和10余个教学科研实验室进行了维修改造;投资1000多万元,对全校10余栋学生宿舍进行了维修,并启动了学生区的开水供应和限电工作;投资800多万元,改造了校本部观云池、荷花池叠水,并对校本部、湘雅和铁道校区的道路、下水、环境等进行了整治;积极开展节能减排工作,完成水电设施维修及改造项目26项,被评为长沙市节能示范单位(全市共10家)和长沙市百家企业(机关)节能工程单位。后勤集团通过了ISO22000食品安全体系初次认证审核和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监督审核;积极应对物价上涨,确保学生伙食质量和价格稳定;认真抓好食品卫生安全工作,确保我校食品卫生安全零事故;按时完成升华三期三栋学生公寓建设工程,提供床位3016个,确保2008级新生入住;完成职工家庭1300多户天然气安装等工作,天然气入户率达45%。
7、基本完成职工住房货币化分配工作,全年共发放住房补贴款6379万元,受惠职工5675人,其中,离退休职工1994人,共2053万元;在职职工3681人,共4326万元,走在了京外高校前列。
8、校园信息化建设成效良好。校园卡应用进一步拓展,校外IP安全访问校内资源得以实现,校外访问速度显著提高,学校门户网站的访问数在全球排名由13万名上升到3.9万名;进一步完善办公自动化新系统的相关模块,全面启用了发文管理系统。完成数据库容灾系统的集成、测试、文档的整理和验收,使校本部相关数据能实时备份到铁道图书馆远程阵列;完成中南大学、湖南大学和湖南师大三校图书相关资源共享系统的设计,进入系统实施阶段。自主研发了“中南大学档案馆研究生学位论文存档系统”;升级完善综合档案管理系统,全面实现各二级单位档案材料电子归档和物理归档双轨制。
9、完成学校“十一五”规划中期评估,组织开展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调研工作,总结学校改革发展的主要成绩、基本经验以及面临的问题,提出了学校今后12年改革与发展的目标、任务和思路。主动应对金融危机,发挥自身优势服务湖南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相关做法被教育部简报单篇转发。
(八)党建思想政治工作水平进一步提升
1、深入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师生头脑。对全校400名处以上干部和部分学生党员、中青年教师干部骨干进行十七大精神的学习培训,并结合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迎北京奥运会等重大活动,开展了系列教育活动;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理论版发表了论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文章;进一步推动和谐校园和软实力建设。
2、巩固和发展党建评估成果,加强组织干部队伍建设。湖南省普通高校党建工作评估现场会在我校召开,我校党建评估工作成果和经验受到好评。调整充实了二级单位领导班子,输送5名干部、教师到地方挂职;对全校529个党支部进行了检查,合格率达99%,优秀率为55%;新发展党员2878人;党校和社会主义学院集中培训680余名处科级干部、270名民主党派和党外人士。
3、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进一步扩大对外宣传。组织申报“全国文明单位”,经国家文明委审核并予公示。全年在中央新闻媒体刊(播)发宣传学校的新闻稿件200余篇,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6次报道我校有关工作。信息报送工作在教育部直属高校排名第4。
4、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我校加强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的经验引起广泛关注,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在《中南大学切实做好在校藏族学生教育引导和学习帮扶工作》的经验信息上批示:“中南大学的工作很细。如何将一些好经验与地方、高校沟通,请研究。”25家中央和省级新闻媒体对我校有关做法进行了集中采访报道;大学生创业教育得到周强省长的肯定,我校学生创业先进个人郭彦蕊被中宣部确定为重点宣传典型;“百名党员博士生服务团”撰写的社会实践调研报告得到了省委书记张春贤及3位副省长的批示和肯定;在教育部对台重点交流工作会议上,我校作为全国两个典型之一介绍了工作经验。在教育部组织的全国就业工作督查中,督查组称赞我校就业工作:认识到位,领导重视;思路清晰,措施到位;成效显著,特色明显。
5、进一步加强统战、工会、离退休等工作,在省内率先成立“中南大学无党派知识分子联谊会”;关工委工作受到上级好评;认真做好抗冰救灾工作,保障了留校3000多名学生和10余万职工及其家属的生活,后勤集团被授予“湖南省抗冰救灾先进集体”荣誉称号;积极开展支援抗震救灾活动,全校师生捐款捐物共1100余万元,其中有8142名共产党员共交纳特殊党费156万余元,交纳1000元及以上的党员有538人;学校制作的音乐电视《哪里有难,哪里就有你的身影》,获2008年全国抗灾救灾优秀电视节目评选一等奖;组织16000名学生参加奥运火炬长沙站的传递活动,获得长沙市政府颁发的“迎奥运圣火传递贡献奖”。
6、坚持稳定压倒一切,妥善应对突发事件,在抗冰救灾、拉萨暴力事件、奥运会等敏感时期精细做好有关工作,确保了师生思想稳定和校园和谐,学校获得湖南省省直单位综合治理考评第二名,获全省高校安全保卫工作年终考评第一名。
(九)党风廉政建设扎实推进
学习贯彻《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积极推进教育、制度、监督、改革、纠风、惩治等六个方面的工作;以领导干部为重点,加强理想信念和党纪国法教育,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健全招投标操作及监管机制;继续实施“阳光工程”,确保各类招生在阳光下进行;开展“小金库”清理,全校70个单位和部门均参加了自查和抽检工作。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有力地推动了学校管理工作的进一步规范。
同志们,回顾一年来的发展,我校各项事业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这些成绩的取得,在当前高校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实属来之不易。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们的工作中还有不少的问题和不足:一是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吸引和汇聚高层次人才的机制有待完善,部分学院对人才引进的积极性不高,杰出青年基金项目获得者数量相对较少,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存在隐忧;二是生源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在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培育等方面要大力加强;三是重大的科技创新平台,如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立项建设还要有新突破;四是要进一步整合教育教学资源,优化资源配置。
二、2009年的工作设想
2009年学校总的工作思路是: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进一步增强学校的向心力、凝聚力;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为抓手,进一步提升学校的创新力、竞争力;以健全体制机制、优化资源配置为保障,进一步提高学校的执行力、发展力。在此基础上,努力培养一流的人才,创造一流的科研成果,提供一流的社会服务,全面推进学校各项事业科学发展,以优异成绩迎接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为此,要抓好以下主要工作:
(一)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009年是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关键之年。我们要采取得力措施,狠抓各项改革措施的落实,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奠定坚实的基础。
1、进一步统一思想,全力推动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改革。2008年启动的新一轮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核心内容是:按大类招生、大类培养;全面推行选课制和学分制;学生出口多方向;推行培优的因材施教等。这次改革,给我们的教育教学及管理模式带来了深刻的变革,希望全校上下进一步统一思想,同心协力,认真贯彻落实好各项改革措施,在改革中提高教学质量,在改革中提高管理效率,确保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平稳过渡。
2、继续抓好“质量工程”。要建设一流大学,就必须加强“质量工程”。为此,一是要继续花大力气提高生源质量;二是要继续加强学风、考风建设;三是要继续加强对二级学院的教学评估与考核;四是要继续组织申报教学名师、教学团队、精品课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国家“质量工程”建设项目,力争获得本年度国家“质量工程”专项经费总数1%以上的支持,各项目获得国家级称号的数量位居全国高校前列。
3、力争在国家教学成果奖的申报、评选中取得好成绩。国家教学成果奖每4年评选1次,我们要抓好抓实,力争实现国家教学成果奖一等奖零的突破。
4、深入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全面启动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各个配套项目,力争培养机制改革的各项改革措施落到实处;加大研究生招生改革力度,进一步扩大导师的招生自主权,着力提高研究生生源质量;加强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和质量监控与评估,有效激发研究生教育各方活力,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二)进一步提高“211工程”、“985工程”建设成效,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
“211工程”、“985工程”是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的重要举措。我们要紧紧抓住国家对学校“211工程”、“985工程”投入增大的机遇,不负国家的重托,加快高水平大学建设步伐。
1、认真做好“985工程”二期验收和十年总结工作,力争在国家验收中再创佳绩,为“985工程”三期建设获得国家更大支持奠定基础,做好学校“985工程”三期建设工作。
2、制定落实2009年“211工程”年度建设计划,强化绩效管理,严格过程监控,狠抓项目建设标志性成果责任措施的落实,力争“211工程”三期建设取得更大的成效。
3、紧紧围绕“985工程”和“211工程”建设,重点落实国家重点学科建设和“十一五”国防特色学科专业项目建设的各项任务,大力推进学科体系创新,巩固基础学科,发展特色学科、优势学科,建设前沿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培育一批有影响的重点品牌学科,力争使我校的若干国家重点学科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学科。
4、积极应对国家关于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审核方式的改革,做好新一轮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审核工作,力争成为国家自行审核博士学位授权试点单位;争取有论文入选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三)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努力建设一流师资队伍
人才是立校之本。我们必须坚持人才强校,把发现、引进、培养、使用优秀人才作为学校的战略任务,力争汇聚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优秀教师,造就一批学术领军人物,培养一批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建设一批敢于创新、勇攀高峰的教学科研团队,把教师队伍素质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1、以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为重点,进一步完善国家、地方和学校层次分明、衔接紧密的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体系。做好院士的申报工作,继续做好长江学者、芙蓉学者和升华学者的招聘工作,实施“升华猎英计划”和“升华育英计划”,加强海内外优秀青年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工作,加强青年学术骨干队伍建设。力争增加两院院士1-2名;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2-4人;新增“长江学者”特聘和讲座教授2-4名、“芙蓉学者”特聘教授3-4名、“升华学者”特聘教授8-10名。
2、加强人才引进的生源基地建设,巩固深化与清华、北大等“2+7”知名高校的人才引进合作机制,加强有效信息的交流,2009年将在国内外再建立10个以上人才引进的生源基地,力争增加教师100人,专任教师博士比增加5个百分点。
3、进一步深化用人制度改革,完善全校各类人员岗位聘用的日常管理工作,完善岗位分级聘任的相关制度;坚持分类管理、有效激励、加强宏观调控的原则,进一步深化校内分配制度改革,使教职工的劳动报酬与其岗位职责、工作业绩相联系,实现校内分配制度的科学化、规范化;力争在实验技术人员的定岗定编上有所突破。
(四)不断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努力创造一流科研成果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国高校发展的战略机遇。我们要把科学研究和自主创新作为学校的主要任务之一,自觉融入到推进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中去,努力创造一流科研成果,为国民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1、拓宽项目申报渠道,确保项目经费持续增长,力争科技活动经费继续增长;集成优势,培育和发掘标志性科技成果,力争获国家科技三大奖5项以上。
2、确保科技论文的各项主要指标稳定在全国高校前20名,SCIE、EI论文排名继续前移;完成专利申请量400件以上。
3、构建合理的人才梯队和高水平团队,提升承担重大项目和产出重大成果的能力,争取在国家重大项目、创新团队和研究平台建设方面实现新的突破;力争入选国际科学前沿的创新群体1—2个;新增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2项以上;新增国家级和省部级研究基地3—5个。加强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建设,力争实现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零的突破。
4、进一步加强科技平台建设,力争在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立项建设上有所突破。
5、充分发挥学校的学科、人才、科技优势,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大力推进省(部)共建、校地合作和产学研合作,服务企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力争在签约单位数、吸纳合作共建经费数等方面再有新突破。同时,力争在高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方面有新成效。
(五)以新校区启用为契机,整合办学资源,不断提高办学活力
2009年下学期,一、二年级的本科生将进入新校区进行集中教学管理。新校区的启用将进一步拓展学校的发展空间,我们必须精心准备,统筹安排,规范管理,并以此为契机,有效盘活现有办学资源,不断提高办学活力,改善办学条件。
1、以“定目标、下决心、鼓干劲、出方案、抓落实”十五字方针为指导,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全面加速新校区建设进程,确保新校区2009年8月8日投入使用。
2、做好新校区启用前的协调准备工作,并按照“重组、扩张、增长、突破”的原则,制订进一步整合办学资源、拓宽办学渠道的实施方案,包括:扩大国际教育、在职研究生培养、应用技术教育规模等,同时落实各项措施,努力增加学校办学收入。
3、进一步加强公有用房管理,做好新校区启用后公房的合理调配工作,盘活存量,使公有用房物尽其用,用有所值。
4、强化开源节流。努力开辟筹资渠道,力争全校总收入较上年增长10%;强化节流措施,推进节约型校园建设;深化预算管理,进一步优化支出结构;积极做好新校区建设融资筹资工作,保证新校区建设资金需要和资金安全,确保新校区总体建设规划的顺利实施;严格银行贷款的审批程序,强化资金风险控制。
5、进一步规范和加强学校的国有资产管理。继续推进和完善贵重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工作,建立开放共享设备数据库,加强贵重仪器设备的使用和维修管理;进一步管理好资产公司及所投资企业的股权和经营性资产,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力争实现全年计划产值、利润同比分别提高4%、5%的目标;力争完成5家企业改制和股权划转,使资产公司的资产总额提高5%以上;完成科创、红宇等企业的改制转股工作,争取上市。
6、坚持审计监督与服务并举,以“求实创新为动力、增加价值为中心、强化内控为重点、防范风险为导向”,进一步做好审计工作。
7、落实离退休人员由学校、二级单位两级管理、以二级单位为主的管理体制,积极发挥老同志余热,进一步做好离退休人员的服务工作。
(六)进一步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加速国际化进程
在已签校际交流协议的基础上,组织4-6个高层访问团出访国外一流院校,全方位开展交流与合作;力争与3-5所世界著名大学建立校际交流关系;主办或承办国际学术会议10-12个;积极做好“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坚持从免试推荐研究生中选派一批优秀学生到国外一流大学师从一流导师,为建立一支具有国际视野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储备人才;继续推进中美(耶鲁大学、普渡大学)中澳(蒙纳士大学、昆士南大学)、中英(伯明翰大学)高水平大学之间的合作办学项目以及学生交换项目,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同时力争赴国外大学交换学习的学生100人以上;力争来校进行科研合作、讲学、交流的国外高层次专家、学者700人以上;扩大留学生和港澳台学生规模,力争全年招收留学生和港澳台学生300人以上,在校留学生规模达到800人以上。
(七)进一步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加强对医院医护质量的监管,强化医疗新技术新项目准入管理,强化依法行医执业理念,持之以恒深化医院管理年活动。促进临床医学新技术新项目的开发和应用,力争获得3—4项医疗新技术成果;进一步完善临床医师晋升职称的技术操作考核和住院医师培训制度,加强医疗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继续做好卫生扶贫、血防和对口支援西部医疗卫生及高等医学教育等工作,加强对社会医疗人才特别是对“新农合”框架下基层医疗工作者的培养。
(八)进一步加强党建思想政治工作,构建和谐校园
1、坚持把党的思想建设放在首位。继续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和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结合纪念建国60周年、五四运动90周年等重大契机,切实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三进”工作,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牢牢把握党在学校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
2、扎实抓好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认真组织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集中教育活动,并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增强各级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进一步增强各级党组织的生命力、凝聚力、战斗力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要求。
3、加强党建和干部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坚持党委集体领导,校长具体负责,不断提高领导班子的决策办学能力和水平;探索建立党的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和党代表大会常任制,推进党内民主建设;健全党管人才工作机制,选拔、培养、爱护高层次人才;开展二级党组织、中层干部换届工作,加强干部选拔交流,优化干部队伍结构。
4、进一步落实“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切实抓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建立健全专门机构,充实专职教师队伍;加强毕业生就业工作,拓展就业市场,落实目标责任制;筹备成立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创新创业教育分会,抓好创业平台和机制建设,探索以创业促就业的有效途径;做好招收辅导员博士生试点高校的工作;强化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品牌特色。
5、进一步加强统战、工会、共青团、离退休、关工委等工作,继续加大服务型、学习型、节约型机关建设,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营造更加和谐的校园氛围。
6、进一步加强校园综合治安治理工作,积极开展“平安校园”创建活动,落实安全稳定工作责任制,确保不发生重大稳定事件和安全事故。
(九)进一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深入贯彻教育部加强高校反腐倡廉建设工作会议精神,做好教育、制度、监督、改革、纠风和惩处等主要环节的工作;以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为重点,加强制度建设,编发《中南大学惩防体系建设制度选编》;以领导干部廉洁自律为重点,加大党风廉政法规宣教力度,完善、规范各类招投标程序,加大民主监督力度,营造廉洁从业氛围,推进依法治校工作。
(十)不断改善办学条件,积极为师生员工办实事
1、进一步提高校园环境品味,继续对全校水电、道路、绿化等基础设施进行整治。
2、全面完成升华第二学生食堂的建设,基本完成升华学生公寓第四期2万平方米学生公寓的开发建设。
3、全面完成学生公寓智能安全控电系统的增装工作,完成对全校女生宿舍和部分男生宿舍(距现有开水供应点较远)的开水供应点的建设。
4、进一步加强食品卫生安全工作,建立食品卫生安全和后勤服务质量日常考核与信息化管理机制,确保学生和教工食堂食品卫生安全零事故。
5、进一步改善教职工待遇,年内完成全校职工住房补贴发放工作;寻找合适房源,有效解决职工购房问题。
6、积极筹措经费建立“和谐基金”,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缓解矛盾,建设和谐校园。
7、继续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召开首届信息化建设工作会议;推进网络一体化工程建设和新校区网络规划设计工作;在全校范围内全面启用网上办公新系统,提高办公自动化水平;加强跨部门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应用以及数字图书馆、数字档案馆、远程医疗等的建设和发展。
各位代表、同志们,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总书记为首的党中央周围,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紧扣国家需求,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高扬自主创新旗帜,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北京奥运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创新,团结奋斗,开拓进取,不断创造新业绩,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高等教育强国和创新型国家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