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南大学工会网,您是本站的第位客人!
“大先生”的工匠精神
来源:校工会   点击:   发布时间:2022/09/15   作者:殷悦 苏鹤立

大国工匠主题征文活动

“大先生”的工匠精神

——以中南大学教师典型为例

 

中南大学工会 殷悦 苏鹤立

 

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已成为新时代的全社会共识。如今,工匠精神的时代内涵早已不限于工人群体及制造业,已经外延到了更广泛的群体与行业;在高校中,许多高等教育工作者以工匠精神深耕在教书育人、教学科研一线,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与人才支撑。

一、当代高校教育工作者弘扬工匠精神的意义

高校教育工作者,立志做弘扬工匠精神、心怀“国之大者”的“大先生”,是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期望,也是新时代发展的需求。20161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讲话中强调,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位的“大先生”。2021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代表回信中,勉励教师真正把为学、为事、为人统一起来,当好学生成长的引路人。

所谓工匠精神,包括高超的技艺和精湛的技能,严谨细致、专注负责的工作态度,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工作理念,以及对职业的认同感、责任感,对于高校教育工作者来说,既包括教师突出的科研能力、深厚的理论基础和严谨的工作态度,也包括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等方方面面。

对于教书育人、教学科研一线的高校教育工作者而言,弘扬工匠精神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尤其是在高校师生关系淡漠、功利主义充斥校园等问题日益凸显的当下,弘扬工匠精神可以说正当其时。

1.弘扬工匠精神,是高校塑造良好职业素养和师德师风的需要

在产学研深入融合的当下,高校教育工作者早已经不再停留在“教书匠”层面,思想道德素质和专业水平的要求都在不断提高。工匠精神作为一种优秀的职业道德文化,它的传承和发展契合新时代高校师德建设的需要。将工匠精神有机融入高校师德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工匠精神教育活动,推进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引导教师树立专业、专注、敬业、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勇于创新、团结协作的职业理念,对于加强新时代高校师德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2.弘扬工匠精神,是高校开展科技攻关和探索前沿领域的需要

工匠精神是一种劳动精神。人类的劳动,既包括体力劳动,也包括脑力劳动,人类在改造自然、发展社会的过程中,通过劳动,不断认识自然的客观规律,积累经验,向前发展。古往今来,在探索科学奥秘的征途中,人类一次次实验、一遍遍演算,都是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的功夫。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作为开展国家重大科技攻关、推进学科高质量发展的前沿阵地,高等院校在各项基础学科、尖端领域的开拓创新,都离不开对工匠精神的传承和发扬。

3.弘扬工匠精神,是高校培养创新人才和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

当前,我国正面临着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的重大任务。完成这一任务,实现由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转变,实现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跨越,离不开广大职工的创新和创造,离不开对工匠精神的继承和发扬。高校应立足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倡导高校教育工作者除传授专业知识之外,更应注重学生的职业精神、实践技能等方面的培养。发扬工匠精神,才能更好地促进高校为国家社会输送更多专业人才。

二、中南大学“大先生”的工匠精神的典型展现

作为一所弘扬“知行合一、经世致用”精神的综合性大学,中南大学始终坚持瞄准国家和社会重大需求,积极服务国民经济建设和国防现代化建设主战场,涌现出了一位又一位投身教学科研事业、致力于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大先生”,他们以“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引领学生成才,打造学术高地,解决科技难题,服务国家建设。在长期的办学积淀中,中南大学“大先生”的工匠精神得到了生动展现。

1.“大先生”的工匠精神,首先植根于“以国家需求为己任”的家国情怀与责任担当

崇尚工匠精神,厚植家国情怀,担当社会责任,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意义。家国情怀是深深镌刻在中华民族血脉中的精神品格,古来成大事者无不有着一颗为国担当、为民分忧的赤诚之心。首批全国“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负责人、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南大学教授柴立元,作为奋战在重金属污染防治一线的专家学者,他始终坚持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从工业实际需求出发,挖掘发现关键技术难题,致力于帮助企业攻克“卡脖子”问题,坚持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想方设法将“城市垃圾”、“城市矿产”以矿物原料的形态回归生产,竭力让它们从“废物”变成资源,有效推动了我国有色行业产业转型升级与绿色发展,为国家生态环境改善和人民健康做出了重要贡献。1999年,从日本学成回国的柴立元受命领衔组建冶金特色环境工程学科,正如他曾经说过的那样,向重金属污染宣战,我们要站在国家和行业最需要的地方,国家关心什么,我们就要关注什么;企业急需什么,我们就要研究什么。二十多年来,他全身心投入重金属污染防治领域,带领团队不断深入企业一线,做深做细做精重金属污染防治,先后解决了含砷固废清洁冶炼、重金属废水深度净化等重大工程难题,实施了300多项污染防治工程,应急处理了北江镉污染等7起重大污染事件。他曾率领团队耗时8年研发出重金属废水生物制剂法深度处理技术,并成功应用到工业实践中,累计帮助上百家企业处理废水上亿吨,处理后的废水不仅能达到最新国家标准,还使废水回用率由传统的50%提高到了90%。攻克这样的“顽瘴痼疾”,实现这样的“变废为宝”,需要的不仅仅是柴立元在专业领域夜以继日攀登科技高峰的坚持与奋斗,更是他坚守科研报国初心、勇担民族复兴使命的信念与理想

2.“大先生”的工匠精神,也离不开“术业有专攻”的深耕精作与敬业奉献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是工匠精神的题中应有之义。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南大学教授姜涛是我国著名的钢铁冶炼专家,他被同事与学生亲切地称为“钢铁院士”,这一方面是因为他研究钢铁,且常年待在飞扬着铁精矿粉的实验室或工厂车间,头发是硬的,鼻孔是黑的,指甲缝长期塞满矿粉,宛如“钢铁制造”,另一方面则更是形容他有着钢铁般的意志,有时为了攻克一项技术难题,他常常连续几个昼夜不间断地重复实验,一次次失败、一次次重来,做不出理想成品,他就“一直坚持,一天接一天就干这件事”,直到成功为止。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面对我国钢铁精料制备技术大幅落后于国际水平的状况,姜涛带领团队历经二十多年的努力,不断攻克难点、创新技术,开发出超高料层均热烧结关键技术、复合造块新工艺和多种难处理铁矿生产球团成套技术,实现了我国炼铁精料技术的更新换代。21世纪以来,面对我国不锈钢生产原料——“红土镍矿全部依赖进口、能耗大、成本高的状况,姜涛及团队历时15年,针对我国低品位红土镍矿,开发出电炉冶炼镍铁的渣系调控新技术并推广应用,平均吨镍铁电耗降低600千瓦时以上,并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低温制备镍铁新工艺,将生产成本降低30%以上,使不锈钢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得到有力技术支撑,这项技术还走出国门,被推广到印度、巴西、澳大利亚等国家。择一事、终一生,正是这种执着专注而又勇于创新的钻研精神,使姜涛成为了矿产资源综合利用领域的领军人物,这位“钢铁院士”历经千锤百炼但始终锲而不舍,正如他所说过的那样,“尽管科研道路上可能充满了荆棘,但总相信千帆过尽后就能收获热血结局”。

3.“大先生”的工匠精神,更需注重“名师出高徒”的言传身教与师道传承

2021528日召开的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当今世界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教育竞争……要更加重视青年人才培养,努力造就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顶尖科技人才,稳定支持一批创新团队,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南大学教授桂卫华是我国著名的有色金属工业自动化专家,在近四十年的从教生涯中,他培养了上百名硕士、博士、博士后,为国家建设输送了一批又一批的高层次人才。桂卫华说,他的一生只做两件事,“一是科研,一是育人”,他始终秉持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影响和带动学生,甘当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以德为先,是桂卫华一直以来招生的第一标准,他自己也始终坚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将工匠精神融入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之中。一方面,他着力言传——多次主动要求为学生讲授党课,从革命圣地归来,他会给学生讲述革命先辈的坚强意志,讲述信仰的力量;从生产一线回来,他会给学生讲述工业强国的梦想,讲述作为科研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为他们指引前行的方向,无论有多忙,遇到学生来访,他总是会放下手头工作,有问必答,把学生的事情摆在第一位。另一方面,他更注重身教——他常常强调,“只有我们每个人认真做好每一件小事,才能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而他口中的“小事”却让他一年中有近200个日夜奔波在祖国的大江南北,他几乎跑遍了全中国所有的有色金属企业,因为只有这样,他才能对生产一线自动化的相关情况了然于心,才能更好地掌握企业的需求与困难,桂卫华用实际行动写就了“最好的教科书”,正如他的学生所言,他最想传授的不是哪一项具体技能,而是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求真务实的人生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科研精神。

三、以工匠精神践行教育强国的初心和使命

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托举伟大的梦想。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礼赞劳动创造,讴歌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20214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致全国广大劳动群众的节日祝贺中指出,“劳动创造幸福,实干成就伟业。希望广大劳动群众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勤于创造、勇于奋斗,更好发挥主力军作用,满怀信心投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事业”。中南大学的“大先生”们,正是怀揣着这样深厚的家国情怀和强烈的责任担当,潜心科研,全心育人,以精益求精的匠心践行了当代科研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的初心和使命。

[参考文献]

  1. 林雯. 工匠精神融入新时代高校师德建设的实践探索[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14):20-21,30. DOI:10.3969/j.issn.1007-59

    68.2019.14.007.

    2.陈梦瑶.柴立元:“将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EB/OL].中南大学新闻网.https://news.csu.edu.cn/info/1632/148700.htm.2021-

    03-27/2022-08-08.

    3.王铭俊.柴立元院士:把“废物”变成资源[N].湖南日报.2022-06-1702.

    4.彭雅惠.“钢铁院士”——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姜涛[N].湖南日报.2022-05-0501.

    5.李琼.姜涛院士的“钢铁人生”[N].潇湘晨报.2021-12-03A05.

    6.洪克非.为祖国而担当——记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中南大学教授桂卫华[N].中国青年报.2019-09-11(01).

    7.林洛頫.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桂卫华:科研创新、教书育人永不停歇[EB/OL].人民网.https://www.sohu.com/a/339801663_114731.2019

    -09-09/2022-08-08.

 

附件信息:

中南大学 | 信网中心 | CSU邮箱 | 校内信息门户 | 在线投稿 | 校长信箱

版权所有:中南大学     站点维护:信息与网络中心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    邮编:41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