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促进高校人才培养
奎晓燕1,杜华坤2
(1中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湖南长沙 410083)
(2中南大学地球科学与信息物理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3)
摘要:自主创新是支撑一个国家崛起的筋骨。人才是自主创新和国家创新体系的根本,没有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队伍,自主创新是不可能的。本文论述了校园文化建设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决定作用,指出了高校应当强化校园文化建设,深化改革,培养出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关键词:自主创新;校园文化建设;创新型人才;创新型教师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型人才培养是学校上水平的又一个重要机遇,是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因此高校应当紧紧抓住自主创新这一人才培养的战略抓手,扎实工作,凝聚共识,制定强有力的政策和措施强化校园文化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实现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新突破努力工作。
校园文化环境是创新教育的重要资源,是开放性创新课堂教学的必然延伸。要实施创新教育,首先要有一个创新型的学术教育环境、一个创新的氛围,否则就无法摆脱“应试教育”的阴影。创新型的校园文化环境是指对个体创新能力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的各种学校因素,包括学校管理、校园环境布置、教学评估体系及班级气氛等。实施创新教育,必须营造优良的环境和氛围,才能促进学生创新精神的形成和发展。因此,高校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打下良好基础。
1 营造有利于学生创新的校园环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和感悟
学校要创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条件,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校园建设要绿化、净化、美化、精品化,创设良好的文化氛围。举办小创造、小发明实物展览,开放科技、艺术展览馆,利用宣传橱窗刊登最新的科技信息,成立科技活动小组,举行科普讲座等方法,浓厚学校科技、创新气氛,让学生在有浓厚创新氛围的环境中潜移默化,从中得到感悟和受到启发。在校园内竖立中外文化名人名言警句和科学家塑像;把校园围墙和教学楼走廊开发为展现学生创新成果的园地等,使学校环境中处处蕴涵丰富的创新教育信息,强化校园环境的育人功能。
2 营造宽松的创新课堂环境
现行的学校教育管理体制对于维持学校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具有良好的管理调控作用,但也确实存在固步自封、体制僵化、抑制创新的弊端。实施创新教育,必须在维护教育教学秩序稳定的基础上,弘扬主体精神,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发挥创新性自主管理的积极作用。要大胆而又坚决地改革现行管理制度中不利于创新的弊端,创设宽松、民主、和谐的教育管理环境,课堂教学应该由传统的向学生传授知识转变为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主体性、个性和创造性,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大胆设想的创新环境。课堂上学生标新立异,难免伴随着幼稚和犯错,但学生不断“犯错”的过程,其实是不断改正错误,完善方法的过程。因此,教师多给学生有“犯错”的机会,不断培养学生进取、创新精神,鼓励学生对老师、对书本敢说“不”字,把整个课堂营造成既是学生学习、求知的地方,又是学生敢想、敢说、敢干的园地。有了这样一块创新教育的沃土,通过悉心的栽培,就会孕育一个又一个创新的成果。实施过程中可以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 教学组织中必须处理好个别与群体的关系
传统的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是行政班级,实际上每个学生创新能力是不一样的。即“新”是有层次的,而学生的特长、爱好、能力有差异,这就决定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必须区别对待,因势利导,谁能把握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在不同学科、不同学生方面的特殊性,谁就能获得有效性。这就要求我们敢于向传统的行政班级宣战,改变传统的固定班级的模式,尽可能最大限度地因材施教,最大限度地尊重“个别”。针对学生在各科知识、能力差异,按学科将学生分成A、B、C三个层次,或A、B、C、D四个层次,分层次在不同教室上课,这样,学生各个学科的特长也就最大限度地得到发挥,每个学生均可在自己的知识殿堂中遨游,往往经老师的点拨,容易点燃学生创新的火花。
(2) 课堂中必须建立活跃、宽松、民主、高效的课堂气氛
教师要从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学习的指导者,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学习的主体,彻底改变那种“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模拟训练为重点”的传统教学模式,努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精神和批判精神。教学中变教师讲学生听的“问题——结论——应用”式为“问题——讨论——探索——实践——结论——应用”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创设生动和谐的氛围,做到三个提倡:“提倡学生上讲台,提倡自由讨论,提倡标新立异。”教师既是学生心目中的老师,又是学生心目中的朋友,课堂上师生是平等的,要充分发挥民主,鼓励学生开展想象的翅膀,允许“七嘴八舌”自由发言,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潜能。
(3) 教学中根据知识的特点,把握学生心理规律,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过程,教学所要完成的任务和内容又非常丰富,教学中要克服教学模式的单一化,故教学有“法”而无定法。在教育史上,由于种种原因,人们对教学的这种灵活性、复杂性认识不足,教学往往固执于某一种模式,几种“优化”的方法,不管适应不适应,都要套进去,弄得很僵化。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要在“创”字和“新”字上下功夫,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做到:①有意识地创造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索事物的愿望,引导他们体验解决问题的愉快,促进创造思维的发挥。②注意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克服思维定势影响。人的思维往往易受已形成的思维习惯控制,按固定的思路去思考问题,这样,思路有无形框框束缚,使思想僵化。思维定势在对某一问题的创新、发展是有害的,克服这种障碍的方法有:“反向思考法”。有意识地把熟悉的事物当作陌生的现象;对陌生的事物用已经熟悉的知识去思考。当遇到陌生事物难以发现新关系时,可以帮助学生在思想上将其转化为熟悉的,即借助联想等消除其陌生因素。结果,“熟能生巧”,新思想迸发出来。相反,有时面临熟悉事物,由于司空见惯,习以为常,思想“驾轻就熟”,新意难出。③在质疑、问难中启发学生提问。教师不仅善于设疑,还要激发学生提问。要鼓励学生把学习过程中碰到的问题,大胆的讲、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既拓宽了学生本人的思路,又对其他的学生一个很好的启发,使每个同学都积极参加思考,解决问题,获得成功。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则问,学生探索知识,总是在设疑、问难、提问中得到发展、创新。④运用自然辩证法指导创造。自然辩证法为科学创造提供最根本、最科学的观点和方法。爱因斯坦对哲学有极大的兴趣,就是从中获取方法,获取创造的指导。我们要把学生从传统的静坐、静读、静写中解放出来,用科学的思想指导学生大胆地动手去实践,使学生的创造力得到充分的发挥。
3 营造锻炼学生创新能力的广阔课外活动天地
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课堂教学的时间总有限的,往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提出问题、讲述基本原理,学生进行讨论、探索、提出假设,而要得出结论和验证还需通过课外的实践活动。教师应引导学生课外走进实验室、科技馆、图书馆和社会,让他们接触自然、接触社会、接触实际,拓宽感情的视野,扩大知识的眼界,发挥内在的创造力。让他们得心应手、无拘无束地自己动手做实验,搞发明创造,查资料写论文,让课堂内与课堂外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让书本知识在此得到升华,使创新教育喜结丰硕的成果。
4 营造适宜的社会环境,让创新教育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适宜的社会环境对于创新甚为重要,作为培养人才的基地,学校致力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理所当然。但仅有学校的努力,不仅因缺乏大气候而不成“气候”,因此,社会各个部门或行业都要提供创新的场所,大兴创新之风,使学生不仅在学校而且在社会都受到创新风气的薰陶,感到处处有创新用武之地。
参考文献:
[1] 彭思雅,李江静.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校园流行文化[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0(14).
[2] 周静.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工科校园文化建设——以广东工业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为例[J].安阳工学院学报. 2011(04).
[3] 梁晶.工业文化与工科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对接与融合[J]. 湖北工业大学学报. 2012 (06).
[4] 李贵荣.关于高校党建文化引领校园文化建设的探讨[J]. 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 (02).
[5] 强金国,胡蓉. 立足“高等性”、凸显“职业性”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以顺德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 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 (04).
作者简介:
奎晓燕,工学博士,中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工会委员,电话:13574872076,邮箱:xykui@csu.edu.cn, 通讯地址:湖南长沙岳麓区中南大学主校区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计算机楼413室,邮编:41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