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我是一名与共和国同期成长,既接受过国内、也接受过西方教育的教育研究者。在建国60周年之际,回顾60年来我国教育所走过的路,有一些想法,也有一些感慨。
60年教育发展路径之回顾
60年来,中国社会的变化是巨大的,中国教育发展的成就也是巨大的。从总体上来说,中国教育发展的规模举世瞩目,已经形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这一庞大的教育体系具备了学前教育,小学、中学、大学普通教育,以及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特殊教育等教育的各种门类,正规学校约达55万所。中国的在校学生数是世界上最多的,约达2.6亿。中国教育普及的程度也是很高的,小学入学率达99.5%,初中达98%,高中达66%,大学达23%,尤其是进入新世纪后的几年中,高等教育已从过去的精英化阶段跨入了大众化阶段,在一些大城市甚至已实现了普及化。
60年教育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也不是一种模式走到底的,而是具有不同的阶段性。目前有的说法是分改革开放前30年与改革开放后30年两个阶段。我以为,从我国教育发展所走的路径来看,大体可分为:建国后教育17年,文革时期教育10余年,改革开放后教育30年。
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中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的教育也自然走上寻求社会主义教育之路。在前期的寻求过程中,中国走的是简单模仿移植的道路,全盘向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学习,教育思想、体制、管理、课程、教学等全面引进苏联的模式。在后期的发展过程中,教育的发展考试走向教育为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道路,其主导思想是强调教育的政治性。
文革阶段,中国的教育走向了畸形,在突出教育的政治性、阶级性方面走向了极端。一时间,原有的教育体系被打破,正常的学校教育运行被取消。以阶级斗争为纲、教育服从于政治,主导了文革后期的学校教育。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逐渐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教育回复和重建教育体系的道路上,注重了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教育发展之路,促进了教育与经济的紧密联系,培养了大量满足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在这一发展过程中,也可以看到,经济因素的影响,正像以前政治因素的影响一样,无时无刻地出现在教育的各个领域,出现了许多令人深思的问题。
随着经济持续的高速发展,国内各地区、各阶层的贫富差距不断增大,从而产生了许多不平等的社会现象。这种不平等在教育中的反映更为突出。因此,在改革开放30年的后期,教育发展的路径又有了重大的转向:注重教育平等。
60年来的教育发展之路,各阶段都有其不同的路径,既曲折又复杂。未来之路的走向,更需要以对前者进行的深刻反思作为参照。
60年教育路径之反思
1、教育引进与特殊创新
从60年的教育发展路径来看,我们现有学习苏联、移植苏联模式,这种模式对我国教育的发展有负面影响,也有教训;后有引进美国模式,以美国课程论为基点的新课程改革走到现在不上不下,看来也未必完全使用中国的教育改革与发展。实际上,大家都知道,我们需要与别国交流、向别国学习,闭目塞听、闭关自守都不利于我们的发展,问题是怎样学习与借鉴。
中国教育发展之路,应该参考其他国家的发展经验和教训,既要了解和领会国际教育发展之总体趋势,也要研究和分析各国教育发展之不同特性及其支撑教育的不同文化背景。然而,更重要的是探究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教育发展规律,走创新而非简单移植模仿之路。
当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还是很难的。在教育这个“太岁”头上动土,很难有万全之策,这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外国都是一样的。关键还是首先要全面、深入、准确地了解别国的特点与经验,因为曾经出现了在并非完全了解别国的情况下,或盲目引进,或盲目批判造成的不应有的失误;其次是在学习和借鉴别国经验时,可以现作些小改造,进行小范围试点,时间可以放长些。因为一种教学模式产生与其的效应,通常是需要较长时间的,因此切忌为追求其实、实效而赶风头,不合时宜地采取大规模行动;更何况中国如此之大,各地差异如此之巨,又何必事事都整齐划一?以往我们进行的一些一刀切、赶浪潮的教育改革,其教学就是很好的例子。
2、教育的政治性与经济性
教育是一个比较特殊的领域,具有多重社会功能和属性,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科学、职业等存在着复杂的关系。从60年的教育发展路径来看,先有把教育政治化的做法,后有如初教育经济性的倾向,都对教育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因此要处理好教育与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关系,就必须要加以认真思考,把握好一个度的问题,否则就会失之偏颇。
由于历史的原因,曾有较长时间,我们将教育的政治性夸大了,走向了极端,教育实践的唯一衡量标准即是政治,教育完全从属于政治,消解了教育本身的特性。当然,教育不能政治化,并非否认教育与政治具有相关性,尽管我们现在谈论教育的政治性少了,更多的是关注教育的经济性,但不可否认,教育本身是具有很强的政治性的。执政的阶段、政党、集体总是要用其意识形态、价值观念来影响和规范教育,在确定教育制度、制定教学计划、选择课程内容、进行学校管理等过程中,也都无不体现出教育的政治性。即使是一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总会表明其支持什么和反对什么,不可能今天主张民主教育观,明天却要求学生完全服从教师。因此,我们不是要否认教育与政治的关系,而是认为在教育发展过程中,在强调其中一个方面的关系和属性时,还应全面关注客观存在着的其他方面的意义。
市场经济的发展对教育的影响同样是巨大的。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教育的发展,冰箱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育为经济发展培养更多的人才。而人们为了在未来的经济生活中有更好的发展前途,也会增加对个人的教育投资。于是,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市场经济占据主导地位之后,人人都想获得优质教育,让人人都想挤进重点学校。经济发展崇尚竞争讲究效益,各级教育也在借助考试,着重层层选拔,学校追求排名,师生追求分数,家长追求重点,整个社会陷入应试教育的环境和机制不能自拔。应试教育战火燃烧之烈,即使是上世纪90年代进行的素质教育和新世纪初进行的新课程改革,也没有办法浇灭这片烈火,教育又一次走向异化。人们不禁要问:教育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吗?教育仅仅是为了能上重点学校吗?教育的真正目的是什么?教育的本质又是什么?
3、教育的公益性与公平性
除了政治性和经济性外,教育还有其公益性和公平性。无论是在其他国家,还是在我国,社会和教育的发展,均已促使各国在国家的层面上充分认识到这一价值取向的重大意义。一百多年前一些国家就实行了免费的义务教育,目的之一就是体现教育的这种公益性;1948年世界人权宣言提出的“人人都有权利接受教育”,也说明了教育的这种公平性;尤其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社会提出的“全民教育”和“全纳教育”,进一步强化了人的受教育权利,产生了“教育即人权”的思想,大多数国家也一直坚持对教育公益性与公平性的关注和投入。例如古巴,由于长期受到封锁,经济非常窘迫,但其最具公益性和公平性的教育与医疗始终是拉美国家之楷模。
在改革开放30年的后期,随着贫富差别的加剧,我国教育上的差别也越来越大。虽经多年的努力,城市和农村的教育差别仍未得到根本改变,即使是在同一个城市里,本市居民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受教育的差别也是很大的。如果考虑到学生入学时所负载的文化资本(学生凭借家庭优越条件或家长权力所具有的一种优势)的影响,以及经过学校教育对优势的再生产,则教育的公益性和公平性被不断消解。
教育发展中的这种不平衡,已日益受到关注。我国也采取了许多措施以保障教育的均衡和公平。在教育的公益性方面,就是强调人的受教育权利,实施了免费的义务教育,对农民工子女与当地学生同等对待;在教育的均衡性方面,财政向“老少边穷”地区倾斜,取消重点学校,实施就近入学,改造薄弱学校,改革评价体系等,都体现了政府在这一方面的努力,但是在高校招生上仍然没有根本的改观。
我们知道,国家对教育的投入是教育的公益性和公平性的最好保障。尽管我们一直在强调教育的重要意义,但是最为关键的,在政府对教育的投入上仍不见有根本性的突破,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始终没有达到4%。而目前世界平均水平已达到4.9%,发达国家平均达到6%,即使是发展中国家平均也超过4%。
4、教育发展的决策权和话语权
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研究这种现象的学问为教育学。作为一门科学,教育学有其学科本身的特性和对教育发展的专门关注点,发展教育应该充分尊重教育科学所揭示出来的教育发展的规律性。
学校教育是教学和研究的领域,理应是专业教育学家秉承独立之精神,探究教育之规律,献身理想之事业。然而,一个时期以来,一些不良因素极大地干扰了教育专业人员和教育的科学发展,较为突出的有二,即行政权力主义和实用功利主义。前者表现为教育管理行政化而带来的追逐权力的倾向,使学校成为官场,行政级别和权力高于学术职位,并一再得到充分显示与证明;后者表现为考核简单量化,教师工作“工分化”,以论文数、课题经费数为学术硬指标。于是,教育研究者对教育的发展失去了应有的话语权和参与决策权,而是屈从于行政权力和竞争于实用功利。当前,学生跳什么舞唱什么戏,回家作业只能用一小时,甚至教师可以批评学生,也都要以行政规定的方式作出,殊不知教师批评学生何时不是教师之本份?
发展教育需要研究,需要讨论,需要按照教育规律办事。少一些命令规定,多一些遵循自然,我想老子的话对教育的发展应是有益的:“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结语
教育,与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一样,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如果我们将社会看成是一个大系统的话,那么教育就是社会的一个子系统。因此,教育是受制于社会的,有什么样的社会,就有什么样的教育,教育中的许多问题根源于社会。当然,教育对社会也具有巨大的反作用性。因此,教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既有其本身的特性和规律,也有与其他领域、其他系统的相互作用。我国走过的60年的教育之路,也充分表明了教育的这种复杂性。
以一个专业人员的特有情感,回顾与反思我国走过的60年教育之路,目的在于探索教育发展的未来之路。从教育发展的纵向来看,对个人而言,教育是一个人终身学习的过程;对社会而言,教育是以其专业的独特性一以贯之地为社会 发展作出其应有贡献的过程。从教育发展的横向来看,教育是为所有人的,是全民的、全纳的,即人人参与、不排斥任何人、满足不同需求的过程;教育是与社会其他领域相互作用、不断协调的过程。因此,教育是一种全民全纳终身教育的过程,教育可以促进社会发展走向和谐。展望未来,我对我国的教育发展之路充满信心,祝愿我国教育事业一路健康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