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交通院青年学者刘辉老师
通讯员 于海波
题记:晚上七点半,中南大学铁道校区渐渐沉浸在了夜的宁静中。走进高速列车研究中心北楼,刘辉老师的办公室,灯依然亮着。此刻,他依旧在电脑前专心工作着。初见时热情亲切,回答时谦逊认真,谈到科研和中南,你分明能看到他眼里的光芒。
做学者,开放思维取众长
刘辉老师是“土生土长”的中南人。完成了交通院本硕博的学习后,在学院政策的支持下,赴德国完成了第二个博士学位的深造,进入了全新的自动化领域。在这个领域中,他发现了智能机器人与交通设备之间的联系,并向智能运载机器人系统方向发展,在复杂高精度室内自动化设备的研究中取得了许多极具实用价值的成果。他的研究扩展了对交通设备的传统理解,推广到了先进智能环境下的广义交通设备概念,包括传统的大尺度交通设备(高速列车/汽车等)和室内小尺度交通设备(运载机器人/自动引导车辆等)。

对于科学研究,他这样解释:“科学研究从孕育开始是一个点,这个点可以分出很多分支,当分支足够强大的时候就会形成面,面也会形成体,当体非常强大后就会重新打破,孕育出新的点。”刘辉老师认为只有打通了科研的“任督二脉”,才能找到了各个点之间的相互联系,在研究中把自己的研究领域相互结合,进而获得了新的成果。他正在努力地建立自己研究领域内的任督二脉结合点。
不久前,刘辉老师成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先进轨道交通重大专项”项目“轨道交通系统全生命周期成本关键要素辨识与分析方法研究”课题的主持人,这是该重大专项中至今首次由高校主持的课题级项目。在科技部的公开招标的申请和答辩环节中,刘辉老师大胆提出要运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手段建立各类数据之间的联系,从整个系统的角度找出部件对环境、安全、舒适度等各个方面之间的影响程度。这一想法具有挑战性和前瞻性,最终战胜西南交通大学另一位申报的海归教授,成功获得竞标资助。刘辉老师认为,随着现在的发展,科学研究更多的是充当信息的接口。利用人工智能的研究思路,是团队在众多竞选者间脱颖而出的重要原因之一。
对待科学研究,刘辉老师认为兴趣十分重要。他认为,研究团队中的同行学者,一定都是因为同一种意愿意识而结合在一起。研究的意义不在于目标达到与否,而在于过程中获得的快乐和自我满足感。2014年12月,在他向德国教育部提交BMBF研究课题申报材料时,他没有对能否申报成功而心存悬念,而是在关心自己是不是真的对研究过程感兴趣。。
做学生,不忘师情怀感恩
刘辉老师还提到,项目竞选中的胜出,依托于强大的学科和学院实力,更是中南大学交通院领导、老师们多年来的积累和同学们的集体贡献。作为中南人,刘辉老师始终对学校、学院怀着感恩之情,他不止一次提到,自己能够一路走来,取得现在的成绩,离不开学校政策的支持,离不开学院对他的信任和培养,老师和同事们的关系和帮助。
他曾师从潘迪夫教授和田红旗院士。谈及自己的老师,他始终心怀感激。刘辉老师说,是老师们把他带到科学研究道路上的,是他们教会了他如何真正的从事科学研究。他说,老师们业务水平极高,既有开阔的眼界,又有宽广的胸怀,是他们把自己毕生所学和经验教训无私传授给他,才使他一步步走到了今天。能成为他们的学生,是非常大的幸运和荣幸!
谈及同时代青年学者与老师们的差别,刘辉老师认为,每一代的科学工作者都带有每一代的时代特征,身上有时代的标签。这种时代的标签肯定是不一样的。自己这一代人可能没有老师们那么严谨细致,他们长期所养成的科学素养和对科研的纯粹热爱是我们要终生学习的。虽然现在的青年学者不失对科研的热爱,但能够被迷惑的东西太多,必须不断地提醒自己保持一份科研的本真,去做更纯粹的事业。如今青年的机会有很多,如何像老师们一样保证高质量的研究,是每一个青年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
做家人,不负信任力拼搏
留学归来之时,坐在飞机上,刘辉老师想到回国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见到父母,带着父母去吃点什么。刘辉老师认为,去德国攻读第二个博士学位,与家人的信任和支持是分不开的,这也鞭策着他立志要在国外做出成绩。对于父母而言,他是儿子;对于妻子而言,他是丈夫;对于孩子而言,他是父亲。在国外学习工作多年,刘辉老师认为他在家庭中许多角色都没有做好。即便在德国生活衣食无忧,但无论什么都不能阻碍游子回家的脚步,没有家人的支持,没有来自中南大学的一切,他就不会一步步走到今天。这也是刘辉老师选择回国,回到中南大学的原因。
做学长,谆谆教诲传经验
德国留学的多年间,刘辉老师发现,与中国学生相比,德国学生更加主动,更加活跃。他们会主动找老师探讨问题,而不是等着老师前来询问解答,这是中国学生应该去学习的。和自己当年相比,刘辉老师认为现在的学生同样优秀,而且面对的机会更多,但受到的诱惑也更多,他希望现在的学生们能够保持本心,不被社会中的负面因素所影响,同时能够积极主动,做到自主学习。
对于正在准备考研和力争保研的同学,刘辉老师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他认为把任何事做好,前途都是无量的。读研的目的应当是自己的兴趣在学术研究上,而不应当是为了功利的企图。现在中南大学交通运输学科有许多优秀的老师,有许多成体系的科研工作,同学们不难找到感兴趣的方向,刘辉老师建议同学们静下心来,认真思考自己真正感兴趣的是什么,考虑清楚这个问题后,心中自然会有对未来的答案。

最后,作为学长,刘辉老师有两句话和各位同学共勉。“仰望星空,脚踏实地”、“有情义有担当,无依无傍我自强”。同学们要有远大的理想,但不能盲目。要学会抬起头看看外面的世界,而不是闭门造车。同时要学会融入这个社会,从最本真的内心和感兴趣的方向出发,自强不息,奋斗不止。
后记:不忘初心,弘扬青年之志,是国家立于世界之林的有力支撑。以青年创新之心成中南建设之源泉,以青年奋进之心铸国家发展之动力。以青年学者为榜样,奋斗不息,自强不止,榜样的力量带领你我共同向前。
人物简介:刘辉老师于2004年在我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完成本科学习后,先后师从我院潘迪夫教授和田红旗院士,于2008年和2011年先后获得我校国家重点学科载运工具运用工程专业的硕士和博士学位,并于2013年获德国罗斯托克大学自动化工程第二个博士学位。2015年9月破格晋升为我校教授。2016年12月获德国国家教授资格证书。刘辉教授致力于开展智能复杂环境下运载设备安全及自动化研究,包括恶劣强风下的运载列车安全和超精密智能环境下的运载机器人安全。近五年,以第1作者兼通讯作者身份发表SCI/EI检索论文24篇,其中入选ESI 0.1%高被引论文(即热点论文)2篇,ESI 1%高被引论文5篇;以第1发明人授权国家发明专利4项,以第1发明人公开国家发明专利13项;主持德国联邦教育与研究部优秀青年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先进轨道交通专项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担任超过10种国际权威会议的组委员或程序委员会委员,担任超过10份国际权威SCI期刊的客座主编或审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