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冶金学院柴立元教授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于2015年4月28日出席了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全国劳模及先进工作者的表彰大会。
柴立元,男,1966年生,博士、教授,中南大学环境学科带头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863计划资源环境技术领域主题专家、湖南省科技领军人才。现任中南大学冶金与环境学院院长、国家重金属污染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国家环境保护有色金属工业污染控制工程技术中心主任、湖南省重金属污染综合治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他忠诚党的教育事业,自1992年参加工作以来,二十多年如一日投身于教学科研第一线,顽强拼搏,不断创新,为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以及服务地方与行业作出了重要贡献。曾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优秀科技工作者”、“湖南省优秀专家”、“湖南省高等学校优秀共产党员”、“中国环境科学学会青年科技奖”等荣誉称号。主要事迹如下:

一、构筑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平台,组建团队,促进学科发展
创建冶金特色环境工程学科。1999年从日本回国后,领衔组建冶金特色的环境工程学科,2000年环境工程专业开始招收本科生,同年获硕士学位授权点,先后获环境科学与工程硕士点、冶金环境工程博士点、生态学一级学科博士点,为特色环境工程人才培养创建了良好的学科平台。
构筑了科技创新平台。作为第一负责人,2004年组建“国家环境保护有色金属工业污染控制工程技术中心”,2005年合作共建“水污染控制技术湖南省重点实验室”,2008年组建“湖南省重金属污染综合治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11年组建“国家重金属污染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提供重要支撑。
组建创新团队。回国后立足国家重大需求,牵头组建重金属污染防治团队。历经16年,通过培养和引进,团队不断壮大,由最初的2人发展成为有22人的教学科研团队,其中教授13人、长江学者1人、国家杰青1人、863计划主题专家1人、新世纪优秀人才5人、湖南省科技领军人才1人、湖南省121人才6人、国务院政府特殊特贴专家5人,15人有海外研究经历。负责的团队先后于2012年、2013年入选国家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教育部长江学者与创新团队发展计划。
组织大型国内外学术会议。2001年仅有几人便组织了由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主办的“固体废物污染控制与资源化”国际会议(100多人参加,任大会主席)。由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推选,2009年起担任东亚资源再生技术学术会议国际组委会中国方主席,协办了在韩国、中国台湾举办的第十、第十一届国际会议,主办了在张家界举办的第十二届国际会议(350多人参加,大会主席)。主办及协办了第三届(2013’长沙)、第二届(2012’武汉)重金属污染防治技术研讨会(近400多人参会),协办了第一届中国有色冶金第一届学术年会,等等。这日益增强了学科在领域内的国内外影响力。
通过平台构筑与团队建设,实现了环境工程学科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跨越,并为冶金工程学科发展注入了新的增长点,有力地推动冶金工程及环境工程学科的交叉发展。冶金工程在2012年度教育部学科评估中全国排名第一,并荣膺为2014年度全国六星级学科。
二、积极投身教书育人,教学改革与实践成效显著
主讲本科生《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现代冶金工程概论》、《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等;《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评为中南大学精品课,获教学优秀质量奖;担任本科生专业导师,年均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3-6人次,指导本科生课外创新实践,指导的本科生多次获中南大学优秀毕业论文(设计)奖,获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挑战杯”银奖,湖南省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挑战杯”一等、二等奖。
主讲硕士生《环境科学与工程专论》、《固体废物资源化》,博士生《现代环境工程学》等课程,深受学生好评,年指导硕士生3人、博士生3人、在站博士后3—5人,培养的研究生曾获湖南省优秀硕士、博士论文奖。主编《冶金环境工程学》、《环境影响评价学》等教材,并分别获中国有色金属图书奖二等奖、中南地区大学出版社协会优秀教材二等奖。
致力于教学改革与实践,更新课程教学内容,创新启发式教学方法,注重学生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发表教改论文16篇,完成的“有特色的环境工程学科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践”项目获中南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传统工科本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获湖南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资源型行业环境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获2014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一直以来,秉承“做事先做人”的教育理念,以自己切身体会传授学生,传道授业解惑;以自己的敬业精神感动学生,让学生感受到团结、敬业、求实、创新的学习研究氛围。始终将提高本、硕、博学生培养质量放在教育工作的首位,且在实践中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成绩,2009年获中南大学教学名师奖。培养毕业了60多名硕士、博士研究生及一大批本科生,优秀毕业生已成长成为领导干部、教授及各行各业的骨干,其中1位博士毕业生任省环保厅副厅长、1位任高校副校长。
三、开拓创新,刻苦拼搏,科学研究成果丰硕
将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有机结合,一直致力于冶金环境工程领域的研究开发。立足国家重金属污染防治重大需求,组织团队认真实施一批大项目。负责承担国家重大水专项子课题、国家863计划重点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环保公益科研专项、湖南省重大专项等50余项。坚持基础理论研究与技术开发相结合,大胆创新;经常率领团队师生在艰苦环境下开展工业现场试验研究,刻苦拼搏,率先垂范。在以项目带动创新人才培养的同时,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
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54项,发表学术论文300多篇、其中SCI、EI收录论文约200篇,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级科技奖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奖一等奖6项,其中主持自主研发的“基于微生物特异性的重金属废水深度净化新工艺”、“有色冶炼含砷固废治理与清洁利用技术”广泛工业应用,分别获2011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与2014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四、创新产业合作模式,服务国家、地方与行业,得到习总书记肯定
创新产研合作模式。牵头组建了“重金属污染防治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自主开发了多套移动式中试装备系统,形成了从重金属清洁冶炼源头减污、“三废”污染物治理与利用、重污染土壤修复全过程核心工程技术,在湘江流域乃至全国实现了产业化推广应用。
突破重金属废水传统处理模式,利用微生物特异性研发了新药剂,发明了重金属废水深度净化与回用新工艺,实现其低成本高效治理,废水回用率大幅提高;成果在我国铅锌铜龙头企业等应用,新建或改造废水治理工程60余项,运行以来,累计回用废水1.6亿吨,减排铅、镉、砷等重金属800多吨。国际上率先研发了有色冶炼含砷固废“控砷—脱砷—固砷—无砷”治理与清洁利用新工艺与新装备,攻克了砷分散污染与安全处置难题,实现了多金属高效清洁回收,成果大规模推广应用。有力推动了有色金属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编制了我国《砷污染防治技术政策》、《国家铅冶炼废水技术规范》、《湖南省节能环保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等国家及地方技术政策、标准等10多项,作为应对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汞问题政府间谈判专家组专家积极工作,为推动我国重金属污防治做出了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于2013年11月4日视察他负责的国家重金属污染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时,对其团队研发的重金属污染防治科技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他一句朴实的话“宁可少活十年,也要不负习总书记的重托,将重金属污染治理工作做好,将教书育人工作做好”,真正体现了一位优秀教师的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