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届二次教代会、工代会上,校长工作报告及其中所包含的4项改革方案引发了代表们的热烈讨论。报告中彰显的改革创新意识和丰富的改革信息,也引起了外界媒体的广泛关注。2月29日下午,张尧学校长接受了新华社、湖南日报等社会媒体和校新闻中心记者的采访。
特色办学更符合中南大学发展趋势
在工作报告中,张尧学校长指出:学校第二次党代会提出了建设“世界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奋斗目标,但到底是把中南大学建成一所综合性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还是建成一所有特色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按照什么样的路线和方法来实现学校的远景目标?大家还缺乏深入的思考和讨论。为此,张校长提出:我们不能片面追求“大而全”,而应该强化和巩固自己的优势,突出和培育自己的特色,坚持特色立校、特色强校、特色取胜,以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来实现学校的奋斗目标。
张尧学校长认为,关于“综合性”与“有特色”可能是不同学校不同的发展取向,我们不予评说。但这种取向直接关系到一个学校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方式,直接关系其发展成效。张校长认为,办学是需要成本的,是需要资源支持的。以中国目前处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水平,要把大学都建得个个门类齐全,谈何容易?就中南大学而言,以学校目前有限的发展资源,大而全的发展模式会分散学校原有优势学科力量,造成消耗性资源浪费,甚至恶性竞争。在资源浪费和恶性竞争中,别说在强手如林的世界知名高校中脱颖而出,恐怕连原有优势、特色也被消磨殆尽,就会变得“你有、我有、大家有”,大家都差不多样子了。而由此带来的教育质量、就业等问题更是不可估量。因此,就中南大学的发展历史和现状而言,坚持和发展自己的特色,以特色立校、以特色强校,显然是比处处开花的“大而全”模式更好的发展策略。
讲大学的效益,就要讲办学的成本
张尧学校长认为,谈到特色办学,就不得不提到一个办学成本问题。大家都知道大学的效益包括学术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基于大学的育人和学术功能,经济效益往往被置于最后,甚至忽略不计。但是,经济效益是不能不讲的——它是一个大学生存和发展的坚实基础。讲经济效益,就要讲到办学成本——既要计算成本的合理分配、投入,也要考虑到成本能够产生多大的效益(包括经济效益在内的各项效益)。“切蛋糕”理论大家都知道。学校整体资源就是那么多,我的人财物资源怎么分配,怎么分配可能获得最大效益,肯定是有一个优化方案的。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认为特色办学更符合学校发展实际的原因。
在办学成本的投入上,张尧学校长认为,学校会更注重在“人”这个问题上的投入,以“人”的建设和发展来推动学校的发展,这是最大的效益。
按事业编制和非事业编制定编定岗
“人是学校发展的第一要素。但是,学校现在存在着种种以人为核心的问题:比如,大师、高端人才稀缺,除了几个高山仰止的院士,后续人才队伍又跟不上;现有管理都是事业编制管理,进人门槛很高,使一些教辅类人员、实验员进不来,造成供需不对称;只进不出,人员的流动性就差;随着退休人员的增多,老年化趋势的扩大化,学校的负担也会越来越重……”张校长提出,解决好“人”的问题,就是解决了学校发展中的最大瓶颈问题。这是此次以人事管理制度改革引领其他各项改革举措的大背景。
“事业编制”和“非事业编制”是此次人事管理制度改革中最醒目的字眼。张尧学校长解释:我校将按性质和管理体制,把全体教职工分为事业编制和非事业编制,定编定岗;事业编人员按照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相关规定,由学校负责管理;非事业编人员按照国家《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相关规定,以用人单位管理为主;严格事业编人员准入标准,建立非事业编人员转事业编的管理机制。事业编人员的工资和福利由学校负责;非事业编人员根据“谁进人、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由用人单位按照《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负责其工资和福利。
张校长认为,在编制上这样分类管理的好处是,一来激发现有的、在校老师的积极性,进一步培养、提高他们的水平;二来解决用人需求与用人机制的衔接问题,盘活人力资源;三来通过打通编制管理间的进出机制,调动大家的积极性,使大家有更多的选择权和自主权,在保证学校人才稳定性的同时,提升人才队伍质量。
新进教师专心科研,刚毕业的博士也可以当博导
在青年教师的培养和成长上,张尧学校长也有自己的鲜明主张:不要让刚毕业的博士去上讲台。他们刚刚从学校毕业,没有社会经验、没有足够的阅历、没有丰富的知识积累,怎么讲得好课?我们的教学质量怎么上得去?二三十岁,正是年富力强、精力最充沛、思维最活跃的时候,就让他们全力投入科学研究,好好做些东西出来;同时,适当地做些助教工作,熟悉教学工作,学习教学技能、方法。这样,当他评上副教授必须去教课的时候,就具备了应有的实践经验、教学基础和精力。
张尧学校长笑言:“我们都是社会人,谁都要过社会人的生活。年轻教师不单单要有这样一个从学生到教师身份的转变过程,也要让他有积累生活财富、精神财富的时间和机会。这样,当他走上讲台时,他的授课是融入了他人生阅历、亲身体验的,这些东西会和学业知识一起传授给学生,更能有效地影响学生。对于“刚毕业的博士也可以当博导”的提问,张校长予以了肯定答复:当然可以。只要他可以申请到大项目、他又确实需要人来帮助、参与,他就可以招收博士生。因为承担大项目本身,就已经证明他具备了一定的科研水平和能力。张尧学校长认为,要转变视“博导”为学术岗位的观念——“博导”是个学术称号。
“大部制”不是行政组织,而是一个开放式学术大平台
对于许多人提出的“大部制是不是又是一个新的机构组织,它和学院是什么关系”的疑问,张尧学校长解释说,“大部制”和学院这样的实体组织不一样,可以说,它是一个“虚拟组织”,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开放式大平台。它通过项目、经费的合作,实现多学科联合。管理人员公开发布项目需求,参与人员则依据项目的需要、进展而自由出入。
校长就是保护学生、培养学生,呵护学生成长的
谈到此次改革方案中教授必须上讲台、精简课程、开放科研实验室、改革实验课程体系等多处涉及学生培养的举措,张尧学校长重申了他对于学生培养的一贯主张:什么是“学习”?我觉得,一个要多看书,多学习书本上的知识,这叫“学”;一个是要多动手,培养和锻炼动手能力,这是“习”。多年来,中国的考试制度下培养出来的学生,读书很厉害,考试能力很强,但是做事的能力、动手的能力不强。这可以说是我们人才培养上的一大缺陷。所以,我认为,我们的大学,不仅是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研究的能力。大学教育,一是培养学生的兴趣,二是让他学会管理,学会管理自己的生活、管理自己的财务;三是让他学会完整、独立地做一件事情。让学生自己提出做事的想法,参与整个过程,做一些他很感兴趣的事。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学会适应社会的能力,做事情的能力。
对于为什么在人才培养、教育教学上推出这么多举措,张尧学校长不假思索直言:校长不就是保护学生、培养学生,呵护学生成长的吗?这是我的职责之一。他同时表示,学生是学校最重要的宝贝,学生们都是成长中的青年人,有许多创新激情和思想,作为校长、教育者,要鼓励和推动,对于一些小错误,则要宽容和保护。
改革要在实践中推进和完善
改革力度这么大,改革措施这么多,会不会有阻力?会不会有成效?设想很好,真的去做,会不会有问题?……面对许多的疑问,张校长说,思想不付诸实践,只能是空谈;思想不能实现,就只能成为梦想。将太多的时间停留在思考、犹豫怎么做,甚至是花在抠字眼、措词这样的做文章功夫上,不如将想法尽快变成方案,将方案拿出来边讨论、边完善、边实施。思定而后动,如何将发展目标实现就是认识统一后最重要的问题。这次推出这4个改革方案让大家来讨论,也是有这样一种考虑——不要陷入我们以往经验的怪圈,不要让许多好的想法还没成形就消失了。先动起来,把大的思路定下来,然后确定框架,完善具体内容和细节,这样就把事情做起来了。然后,在实践中去检验、再修订。也许达不到完美,但是迈出了起跑线就是一种进步。
张校长还表示,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个不断重复“实践-完善-再实践-再完善”的递进过程。需要大家有经受长期考验和磨练的心理准备,也需要大家在实践中紧密合作,只有把一个一个的分力变成合力,团结起来做加法,我们的改革才可能获得更大的推动力,更顺利地进行,我们才可能更快地接近目标。
要建设中南师生深感骄傲的大学
张尧学校长说,在很多地方我都阐述过自己对于一流大学标准的看法——一流大学应有四个鲜明的特征,或者说在以下四个方面的全部或部分有突出的成绩和贡献:在基础研究上有嵌入人类知识宝库的创新成果;在应用研究上有引领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技术;在人才培养上有活跃于各个领域的优秀人才;在精神血脉上有自己的文化传承。我想,中南大学如果有了这四个方面的指标和显示性标志,那么,跻身世界一流大学是毫无疑问的。
但我同时也在想,这四个评价指标只是我们建设的目标,可物化、量化的目标。这个目标的实现过程也许还很长。在这个或长或短的建设过程中,我们还有什么需要去做的?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是,在改革推进学校发展的过程中,在向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迈进中,我们的发展决策、发展举措是否符合最广大师生的长远利益?这也是我们的改革能否成功、我们的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那么,什么是广大师生的最根本利益?——一所让广大师生员工都深深地感到自豪的大学。自豪感,不可以用具体的尺度衡量,却是大家根本利益的最好体现。我们的目标就是要把中南大学建成让大家都深感骄傲的大学。我想,这是发展的最终指向,也是希望所在。